「一九六○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叢書」序:寫在《故事新編》出版前夕

Research output: Book Chapters | Papers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Foreword / Postscript

Abstract

1960 年代是劉以鬯的。
生於 1918 年的劉以鬯,在上個世紀的時光,因為大陸社會的動盪,從上海到香港,又輾轉從香港到新馬,又從新馬回到香港定居,那是 1957 年。劉以鬯與太太羅佩雲在這殖民地城市開始新的生活,一手寫流行文學,一手寫嚴肅文學,他形容自己的寫作生涯是「娛人娛己」。然而,無論是娛樂別人或者娛樂自己,在香港這樣的商業社會賣文為生,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我想像劉以鬯每個晚上,在柔弱的燈光下寫作的身影,他對文學的堅持讓人敬佩。

從上海來的才子,面對現實的種種不滿意,離鄉別井,加上
帶點激動的個性,劉以鬯回到香港後,在六○年代初寫下他的代表作《酒徒》。小說在華文文學界,大膽實驗了意識流的敘事手法,對香港社會作出批評。現在回看,《酒徒》是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文本。六○年代期,香港社會面對動亂,世界不同的地方也爆發年青人對社會制度的抗議,香港年青一代在躁動的氣氛下成長,與五○年代相對服從的態度不一樣。劉以鬯就在這段時間融入香港的社會環境,他在七○年代創作的《對倒》、《他有一把鋒利的小刀》及《島與半島》都能看到劉以鬯對香港社會轉變的敏感度。

劉以鬯在嚴肅文學作品的成就,有不少前輩和學者都討論
過。近年劉以鬯重新出版的小說,不一定屬於嚴肅文學的範疇,但我認為同樣值得我們研究。我尤其喜歡短篇小說集《熱帶風雨》,收錄劉以鬯在五○年代末以「葛里哥」筆名在《南洋商報》發表的小說。劉以鬯以細緻的寫實筆法,呈現新馬生活、華人與本土人的交往等等,這些作品可以看到華文作家在五○年代的海外視野。直接與香港民生有關的是《香港居》,小說在 1960 年於《星島晚報》連載,近年首次出版單行本。《香港居》筆調爽朗,以現實主義的風格面向大眾讀者,表現了五○、六○年代香港人的居住問題,當中還有不少笑料呢。夫婦二人不斷地搬家,希望在香港尋找理想的家,但每間房子都遇到不同的問題。例如他們遇到非常苛刻的業主太太,每一分錢都算到盡,又有許多規矩。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小說寫了當年租屋和包租的細節,讓我們對五○、六○年代有更多認識。劉以鬯在小說的開端這樣寫道:「香港人口稠密,最珍貴的東西,不是愛情,而是地產。」這句帶有諷刺語調的話是劉以鬯在 1960 年寫下的,可悲的是,五十多年後的香港,這殘酷的現實並沒有因時代的進步而改變過來。

1960 年代的香港,成就了劉以鬯成為現代主義作家,但同一時間,他的流行文學面對大眾,直迫現實,呈現了香港生活扭曲的面相,值得我們細細地閱讀。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故事新編
Editors 劉燕萍
Publisher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Pagesi-vi
ISBN (Print)9789888394609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Jul 2018
  • 故事新編

    劉以鬯 & 劉燕萍 (Editor), Jul 2018, 香港: 中華書局. 516 p. (1960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叢書)

    Research output: Scholarly Books | Reports | Literary WorksBook (Editor)Researchpeer-review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