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群聚的認同與想像 : 以伙炭為例

羅永生, 梁寶山

Research output: Book Chapters | Papers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Book ChapterResearchpeer-review

Abstract

火炭工業區的藝術家,自2001年起以「伙炭」名義舉行每年一度的工作室開放計劃。2004年,本研究計助理對該社群進行質性與量化研究,提出香港長久以來偏重文化展演場地發展,藝術家乘經濟低迷相繼於工廠大廈成立工作室 ( studio ),既是對這種政策傾斜的回應,亦是全球後工業城市的產業轉型現像。然而當時群聚理論之用於對文化工業的研究,在學術界才剛起步。而在當代藝術語境內,類似的藝術家社群,亦多只以「藝術村」及「藝術空間」等名目概括之。故此,研究雖捜羅了社群的基本人口、經濟及空間數據,卻未有從網絡 ( networking )、技術共享、在地知識與共同目標等群聚 ( clustering ) 性進行深入探討。火炭工業區因為藝術社群的人為因素而成為了「伙炭」,經過十年發展,在本土與國際均已具一定知名度。但群體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工業化,成為藝術及文化創意工業整體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份?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思考文創中華
Publisher藍出版
Pages157-180
Number of pages24
ISBN (Print)9789881335951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1 Jan 2014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