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雖然香港的殖民地體制,百多年來一直相對穩定,但並不表示那就是一個成功的體制。戰後難民湧港,冷戰熾熱,國共鬥爭在港延續,六七暴動一度動搖了殖民體制的有效性。本土青年政治意識覺醒,打破政治禁忌,投入社會運動,殖民政府亦開始手令政府管治更能贏取本地民眾認受。市民、學生投入各式社會運動、權益抗爭,關注本地政治事務,擺脫過去國共兩黨相爭的思想羈絆,使香港公民主體性初步浮現,也啟動了香港的「非殖民地化」進程。殖民政府在當時面臨的管治危機下,重整管治策略,施行一系列社會改革措施,對公務員隊伍開始進行本土化改革。 所以,香港的非殖民地化進程是本土社會運動所激發的,並不能視之為單單是港英政府的部署。一波又一波的市民參與和社會運動,都是香港公民社會日漸邁向成熟的表現,這些抗爭都在促進殖民政府改善施政的同時,助成了香港人主體意識的 成長,擺脫奴才/奴性的結構束縛,從殖民地順民,成長為香港社會的公民。在這個過程中,亦激發了香港人的民族意識和批判性的愛國主義。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 | 普普香港: 閱讀香港普及文化2000~2010(一) |
Publisher |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
Pages | 56-59 |
Number of pages | 4 |
ISBN (Print) | 9789888185627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1 Ja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