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香港《信報》東主林山木 (筆名林行止) 博學多識,報上每日一論,馳騁於文史哲政經之間,恆教讀者嘆為觀止。惟千慮一失,不可謂必無。近見一可商之處,願為林先生言之。
《信報》,2000年1月21日,所載林行止〈德大阿佛羅、容閎冧巴溫 〉一文,從翻譯法門談到容閎 (1828-1912) 啟導男女合校教育時,引述高宗魯譯注,《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臺北 : 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頁96-101,所載容尚謙講的容閎如何影響張之洞 (1837-1909) 的掌故,並加注謂容尚謙與容閎非親非故。這條注錯得嚴重,事實是他們既親又故。
容閎在中國近代史上佔一重要席位,因為他不僅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還開風氣之先,於同治十一年 (1872) 至光緒元年 (1875) 間,分四批挈幼童一百二十人赴美留學。容尚謙即在第一批之中,怎能說「非故」? 按昔日的人際關係,二人當是座主與門生之誼,容尚謙即以「老師」稱呼容閎 (高宗魯書,頁95),還不算是「故」嗎 ?
《信報》,2000年1月21日,所載林行止〈德大阿佛羅、容閎冧巴溫 〉一文,從翻譯法門談到容閎 (1828-1912) 啟導男女合校教育時,引述高宗魯譯注,《中國留美幼童書信集》(臺北 : 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頁96-101,所載容尚謙講的容閎如何影響張之洞 (1837-1909) 的掌故,並加注謂容尚謙與容閎非親非故。這條注錯得嚴重,事實是他們既親又故。
容閎在中國近代史上佔一重要席位,因為他不僅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大學的中國學生,還開風氣之先,於同治十一年 (1872) 至光緒元年 (1875) 間,分四批挈幼童一百二十人赴美留學。容尚謙即在第一批之中,怎能說「非故」? 按昔日的人際關係,二人當是座主與門生之誼,容尚謙即以「老師」稱呼容閎 (高宗魯書,頁95),還不算是「故」嗎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Traditional) |
---|---|
Pages (from-to) | 342-343 |
Number of pages | 2 |
Journal | 嶺南學報 |
Volume | 2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Oct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