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六〇年代文化流動的角度看胡金銓的電影

梁秉鈞

Research output: Journal PublicationsJournal Article (refereed)peer-review

Abstract

本文嘗試探討1949年以後離開中國的文化人,如何在香港繼承傅統和五四以來的文化,並從文化磋商和文化挪用的角度,檢視香港五、六〇年代傳統戲曲文學敎研與推廣、五四作者的移徙與五四文學在香港的延續、現代主義的轉型,以及雅俗文化的並存發展;試看當時文化人如何面對旣有商業掛帥、殖民背景、左右共存的文化場域,融匯調節各種力量形成六〇年代香港文化的特色,並借胡金銓電影以作闡述。

觀賞胡金銓的作品,藉以提出的問題是:他如何在五、六〇年代各種勢力拉扯的港台文化場域中,擅用及轉化中國文化的資源?在商品化的電影工業與日趨年輕化的觀眾之間,如何調理文化的滋養,與現代科技整合?另一方面又如何因所處的時代位置,對中國文化提出質疑和反思?

而胡金銓所發展出來的新的文化資源,在今天如何爲當代的導演繼承與發展?從徐克、王家衛、李安、張藝謀到蔡明亮,各自從胡金銓六〇年代以來的作品中,挪用及發揮了甚麼呢?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Pages (from-to)313-328
Number of pages16
Journal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East Asia
Issue number3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Apr 2007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