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依戴說,客觀敘寫楚俗祭祀者,只有《東皇太一》、《雲中君》、《東君》、《國殤》、《禮魂》五篇。至若《湘君》、《湘夫人》通篇皆言神不來,但使巫致之;祭神必無設神不來之理,故二篇皆非祭祀儀式之容觀描寫。《大司命》、《少司命》、《山鬼》、《河伯》,通篇而往遊,不及祭之一語,是借與神鬼之離合抒寫屈子內心之情志:兩《司命》哀無同志賢臣;《河伯》賦死水之志;《山鬼》悲處境之淒苦。四篇中皆以屈子為第一人稱。如是則近乎王逸之說,如戴氏曰:「從何伯水遊作《河伯》」,說與叔師極近:「衝風起兮橫波」下王注曰:「屈原設意與河伯為友,俱遊九河之中。」「與女遊兮河之渚」曰:「言屈原與何伯遊河之渚。」,《山鬼》篇,叔師、慶善多以詩中環境為屈子所實處。戴氏承之,遂謂此詩作于屈子遷江南時。斯皆以屈子生平情事比附辭意,為之解釋,未免言之過鑿。周勛初《九歌異說綜述》曰:「戴震恪守傳統……不能擺脫王、朱羈絆。」如此批評戴說,不無道理。 劉永濟修改戴說,去其弊處,以為《九歌》全是賦巫迎神之事,且結合王夫之之說曰:「《九歌》各篇,本賦事的文字,不可處處以屈子心事附會,但遇有篇中語帶感情,或事特真切之處,則往往可見屈原平日內心所蘊蓄最久與感受最深的情事。」劉氏認為《九歌》所表現屈子忠君愛國之情思是「不覺流露出來,而非有意用來比附的。」其說較戴震圓通。所謂前修未密,後出轉精是也。愚以為舍《九歌》為祭歌說外,賦其事可備一說。 游國恩《楚辭書目十種提要》曰:「至于他(按指戴震)說《九歌》各篇是就當時的祝典為賦,非祀神所歌,與王逸、朱熹之說相反,不能令人置信。」張壽平《九歌之名稱、性質、時代及其作者(上)‧九歌性質之臆說》列戴說于「記事之賦說中」,亦以《九歌》十一篇為「記事之賦」矣;至學長黃美恩之畢業論文《「說無叛棄本旨」與「賦其事說」淺論-王、戴兩家九歌說比較》中明言:「戴氏《九歌》『賦其事』說認為十一篇是『屈原就當時祀典賦之,非祀神所歌』。」愚意其說皆非也。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 | 問學初集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本科生畢業論文選 |
Publisher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
Pages | 193-214 |
Number of pages | 22 |
ISBN (Print) | 9628500910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1 Jan 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