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文化工業」一詞是法蘭克福學派大師阿多諾及霍克海默(Adorno and Horkheimer)於一九四零年代中期出版的文章中提出。(註)這詞提出的當時,意指發展蓬勃的電影業、電台,以至大量生產的報紙和及其衍生的廣告業。將文化看成工業,是兩位學者對大眾文化對舊有文化系統的破壞,及大眾社會的發展趨勢作出恐懼性控訴:大眾文化就像一門工業般大量生產,破壞高雅文化的崇高,純正及獨特氣質,電影製作更像工廠般機械化及非人性化,電影演員、剪接員、導演、攝影師被安排於生產線的不同工序上,與最後出品疏離。身為新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阿多諾及霍克海默將矛頭直接指向這些文化工業的操縱者,以生產文化商品為名,實質受到巿場機制及盈利目標驅策,以致對同時是消費者的工人作出雙重剝削:一般企業家剝削工人工資,另一方面更在鼓吹消費,使工人墮入消費的陷阱裏,誤以消費是工作的唯一目標,亦是工餘唯一的消閑或娛樂。
文化工業的「罪狀」,就是成為一般企業家的宣傳工具,於文化商品中不斷彰顯消費,激起公眾的消費慾望,使其陷入無止境的奴隸性消費行動中,無法自拔。在此阿圖塞(Althusser)更強調傳媒作為意識形態的宣傳機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指媒介/文化工業對公眾/消費者在意識形態上作出三大欺騙行為:(一)文化商品不斷以舊瓶新酒的生產方式,使公眾誤以為商品的多樣化,實則文化商品就像一般商品般單一化;(二)文化工業製造虛幻,使公眾誤信消費能達至「烏托邦」境界,能提升個人地位,實現人生願望、幸福;(三)因資本主義倚賴消費而生,文化工業就此將其塑造成最重要的生命指導思想。在政治層面上,鼓吹資本主義消費亦間接驅使公眾,為渴求穩定政局,從而支持政府造就充裕的消費環境。文化工業鼓吹消費的後果,就是將生活商品化,使消費成為人生目標,縱情享樂主義,成為資本家剝削循環中的受害者。
阿多諾與霍克海默的論點被批評為對大眾文化過分苛刻及悲觀,大眾文化並沒有帶來高雅文化的全面萎縮。「文化工業」生產的大眾文化產品,也確立了其在現今社會的正面價值和質素。但將這種言論套用於今天香港的媒介工業上,又有何價值?阿、霍怎也沒想到「文化工業」今天的多元化:數碼產品如VCD、DVD、互聯網等的最新媒介科技,加上已被視為傳統媒介的報章、雜誌、電影、廣播電視,令今天的社會呈現「後資訊時代」多樣性的概念。互聯網及互動電視等更為今天的傳媒加上互動色彩。傳媒科技發展一日千里,資訊爆炸,隨之而來的是消費資訊的爆炸,甚至到達一個「資訊消費化」的境地。以下我闡述現今不同傳媒形式引出此一現象所帶來的問題。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Journal | 思 = Reflection |
Issue number | 65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1 Jan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