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的可能 : 香港电影中的冷战经验与"社会主义中国"

叶荫聪

Research output: Book Chapters | Papers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Book ChapterResearchpeer-review

Abstract

"社会主义中国" (一般指建国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这段时期,恰好是邻接着中国大陆的香港战后迅速发展的时候,但同时,也是冷战的时代。香港作为冷战时期最接近共产主义阵营的其中一个"自由世界",固然无法摆脱冷战反共的格局,可是,若把香港跟同时期的亲美东亚各国作比较,便会发现这个小城走过非常不一样的冷战轨迹与经验。

由于香港与"社会主义中国"在冷战时期的奇特关系,所以,在公共论述或普及文化中呈现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亦非常独特、复杂与多变。它的呈现表现得非常暧昧与隐晦,也很零碎及片段化,并没有系统化及完整的论述。本文尝试以一些香港电影文本,勾划1967年后至今,"社会主义中国"在香港电影如何被知觉,以及由此而开展的想像与意义。本文把时间定在1967年后,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一年发生的政治动荡对香港产生非常大的冲击,是开埠以来最严重的暴力冲突,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在香港最大的一次力量显示。同时,大部份论者都认为,大约在六十年代末开始,在普及文化中出现本土认同, 甚至是香港社会的强烈意识。故此,严格来说,本文想探究的是香港电影中本土意识的建构过程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是如何被感知的。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implified)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制造「国民」 : 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实践
Editors 罗小茗
Place of Publication上海
Publisher上海书店出版社
Pages309-332
Number of pages24
ISBN (Print)9787545804164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Jul 2011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