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廣州的糞穢處理與城市生活

潘淑華

Research output: Journal PublicationsJournal Article (refereed)peer-review

Abstract

本文以1920、1930年代的廣州作為例子,探討政府如何利用現代衛生概念,把糞溺與廁所納入由政府主導的公共衛生管理範疇,因而為城市生活帶來三方面的變化:一是物質文化,二是城市管理結構,三是社會關係及身分認同。政府介入糞溺及公廁的管理,為廣州城帶來物質層次的變化:水廁及女廁開始於廣州的城市空間出現。而在城市管理結構方面,作為民間團體的糞溺業商會,因市政府權力的擴大而瓦解。而新的如廁文化,如不可隨處便溺的新規條,成為文明城市及文明城市人的指標,這亦凸顯了城鄉的差別:隨處便溺者,便被視為是沒有教養的「鄉愚」。本文亦指出,經過民國時期的市政改革,雖然城市廁所的改變是有限的,對廣州人來說,政權介入糞溺管理後,廁所與以往一樣的髒,一樣的臭,但政府成功地塑造了一套對廁所及如廁文化的新準則,以及改變了人們對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構想。現代政權對於城市文明的想像,已改變了城市人對其周遭環境的理解及對政府施政的期望。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ages (from-to)67-95
Number of pages29
Journal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Issue number59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1 Mar 2008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