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敍述文革」,這是當代中國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文學母題—甚至在台灣、香港及海外各地(以下統稱「海外」)寫作、出版的華文小說也不例外。這些海外的「文革小說」,或者是依據作者旅居中國大陸時的所見所聞而寫的「文革故事」(如陳若曦著名的《尹縣長》、《任秀蘭》、《耿爾在北京》等);或者作者完全沒有在文革時期來過中國大陸,卻創造了建構於二手材料的「文革想像」(如李碧華影響很大的《霸王別姬》,以及《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等);或者是自傳體式的,仿佛是純粹記錄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的「文革記憶」(通常先以英文發表,翻譯成中文後在華文讀者圈也有反響,如梁恆《革命之子》、鄭念《生死在上海》、張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等)。在解讀這些作品的時候,本文將涉及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不同時期海外有關文革的創作中,「敍事者」及「反派形象」有甚麼發展變化? 第二,台灣、香港及英美出版界及讀者群對「文革小說」的寫作有些甚麼樣的不同制約和影響? 第三,海外華文小說中的「文革敍述」,與1977年以後中國大陸的「文革小說」相比,有甚麼關鍵的差異?有甚麼重要的相通之處?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 | 杏壇擷英 : 陳炳良敎授榮休紀念文學硏究論文集 |
Editors | 《杏壇擷英》編輯委員會 |
Place of Publication | 香港 |
Publisher | 文星圖書 |
Pages | 215-244 |
Number of pages | 30 |
ISBN (Print) | 9627938068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Aug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