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現場 : 香港反修例運動的現場調查方法

袁瑋熙, 鄧鍵一, 李立峯, 鄭煒

Research output: Journal PublicationsComment / Debate Communicationpeer-review

Abstract

2019 年 3 月香港特區政府為因應台灣一起殺人案件而提出《2019 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以下簡稱《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從而引發一連串的大型示威遊行與抗爭行動,其規模、頻密程度及衝突場面,均為前所未見。這場翻天覆地的社會運動,以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為起點,迅速演變為一場抗議警察暴力和爭取普選的全民運動,短時間內使特區政府陷入自回歸甚至開埠以來最嚴峻的政治危機。

為了了解這場俗稱「反修例運動」的基本面貌及發展走向,我們幾位來自不同學科的社會科學學者組成了一支研究團隊,從 6 月 9 日民間人權陣線發起「守護香港反送中」大遊行開始,連續在各個遊行示威場合進行現場問卷調查。但誰也沒有預料到月初的這場大遊行會發展成曠日持久的抗爭,更無法預測後來在不同抗爭場合會遇上什麼樣的狀況。起初,我們根據過往的研究經驗設計調查方法,但隨著示威的持續和場景的變化,團隊在積極應變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一套更有系統、更能涵蓋不同情況的調查方法,能儘可能客觀地呈現示威者的人口特徵、參與動機和意識形態,務求減輕瞬息萬變的示威現場所帶來的各種限制。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ages (from-to)163-174
Journal台灣社會學
Volume38
DOIs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Dec 2019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