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樓、霸力與反抗 : 論《蝶影紅梨記》和《紫釵記》

劉燕萍

Research output: Book Chapters | Papers in Conference ProceedingsBook ChapterResearch

Abstract

余慕雲為「粵劇電影」所下的定義為:「影片的內容和粵劇有關的電影」;其中包括粵劇戲曲片。五十年代是粵劇和粵語戲曲片盛行的年代,此又與當時的人口增加有關。

1952年《香港年鑑》載:1945年間,香港人口約五十萬左右,至1952年,已增至二百餘萬。聯合國難民事宜專員諮詢委員會在1955年3月1日發表調查報告:估計當時香港有三十八萬五千名政治難民,連同眷屬合計約六十七萬人。人口激增,大部分的香港人口源自廣東,粵劇便成為普羅大眾的娛樂,當時麗的呼聲播放歌唱的粵劇節目,便很受歡迎。其後麗的呼聲停止轉播粵劇,竟導致不少用戶停止收聽。粵劇,可說是一種庶民娛樂及文化。1950年香港有40所電影院劇場,看電影逐漸取代看粵劇,成為市民大眾的日常娛樂。據余慕雲統計:五十年代,本港共出品1,519 部粵語片,粵劇電影佔515部,佔34%。其中,1958 年更是鼎盛之年,全年共出品81 部粵劇電影。當時的粵劇觀眾,則以婦女佔多。當時的勞動人口,女性也佔一定的比例,某些行業甚至女工較男工更多。

由於女性逐漸具備經濟能力,看「大戲」的女性觀眾較男性為多,這時期的粵劇便多以悲劇、言情為主,以迎合女性觀眾的口味。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itle of host publication光影中的虎度門 : 香港粵劇電影研究
Editors 吳君玉
Place of Publication香港
Publisher香港電影資料館 Hong Kong Film Archive
Pages52-61
Number of pages10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Sept 2019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