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機構對解決香港戰後屋荒的貢獻

Research output: Journal PublicationsJournal Article (refereed)peer-review

Abstract

在二戰結束之後,香港的平民住宅嚴重短缺,大量平民屈居在擠迫的唐樓和違法興建的寮屋內。在戰後復原時期,政府堅持不會動用公帑建造公營房屋,而私人投資者亦因經濟不景而不欲投資房地產。在公營和私營房屋都缺乏的時候,一些非政府機構和宗教團體,自發興建非牟利房屋供香港平民居住。它們不僅為紓緩戰後屋荒作出重大貢獻,而且為日後政府興建公營房屋提供重要案例。這些機構主要參與建造兩類房屋:第一類是為寮屋居民而建造的徙置平房村;第二類是為低收入家庭而建造的廉租屋邨。本文透過研究這兩類建屋計劃,分析香港戰後房屋發展的狀況與挑戰,並討論非政府機構為解決戰後屋荒所作出的貢獻,從而補充香港房屋發展歷史關於非政府機構參與建造非牟利房屋這一段被忽略的章節。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Traditional)
Journal二十一世紀
Publication statusAccepted/In press - 27 Apr 2023

Keywords

  • 香港房屋
  • 非政府機構
  • 第三類房屋
  • 徙置平房
  • 廉租屋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