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運動的興起與轉折 : The Trajectories of Hong Kong Localist Movement

羅永生

Research output: Journal PublicationsJournal Article (refereed)peer-review

Abstract

自1842年清廷割讓香港予英國開始的一百多年間,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並沒有設置嚴格的邊境管制。兩地人民來去自如,部分來港的人以香港為長居地,但他們和其他短暫停留香港的人並沒有身分、資格或權利上的區分。直到日本占領香港期間,始在香港實行「身分證」制度,以便配給米糧和監控人口。1945年後,英國重新從日本人手上接管香港。在1949年中共接管大陸的同時,港英政府因應大量難民移居香港,開始仿照日治時期的措施,實行人事登記制度,對香港居民發出身分證。直至六○年代,更因為要應付大量難民湧來香港,政府開始實施較為嚴格的入境管理制度,中國內地人士不能隨意隨時移居香港。可是,當時香港大部分人口仍然自視為內地來港的移民,並不認為自己屬於香港。而一直以來,除了華人之外,香港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非華人。香港政府對那些在這商埠上生活作息的人口,概稱之為香港「居民」。而已遷到台灣的國民政府,承繼中華民國政府一貫的觀點,視居港華人為「僑胞」,而按中共政府對香港「充分打算、長期利用」的政策,則視香港為「尚未恢復行使主權的領土」,居住在香港的都是「香港同胞」。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本土意識」、「香港人」身分等範疇在六○年代之前根本無從說起。而戰後五○年代和六○年代初期,香港的文化及政治活動受國共對抗的「文化冷戰」格局所支配,也受香港殖民地政府刻意的「非政治化」政策所壓抑。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Pages (from-to)85-103
Number of pages19
Journal台灣文學研究
Volume4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Jun 2013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