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逃逸的差異 : 以《流言》、《易經》及《小團圓》為例論張愛玲與重複

  • 蔡樂東

Student thesis: MPhil Thesis (Lingnan)

Abstract

王德威曾提出張愛玲重複(Repetition)、迴旋(Involution)、衍生(Derivation)的文學譜系。張氏化一為二,使「流言」代替「吶喊」、「重複」代替「再現」、「迴旋」代替「革命」。張愛玲在文學體系中被「包括在外」的狀態足顯學者無從將之置入的焦慮。自《小團圓》、《雷峯塔》及《易經》三部自敘小說相繼出版後,是張以「重複」書寫為自己立幡招魂。

本論文借用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有關差異(Difference)及重複(Repetition)的哲學概念分析、對讀張愛玲的作品。德勒茲指出差異為人類感知經驗的基本原則,故差異必然存在;而重複注定為一種自覺的、悖理式的「運動」——創造必然是重複而非再現,重複著不能被重複的。創作並非複製原本的記憶,而是原本的記憶蘊含的情感力量內化,顛覆自身,「重複」著作品,始終強調著異質性(heterogeneity)。

本論文提出異質性是張氏被現代文學「包括在外」的根因,而異質性屬於「差異」的領域,「重複」才是張愛玲的文學定位。本論文強調自傳小說的虛構性,避免逸事索隱的閱讀策略。本論文分四章,前三章以人物為錨點分析重複,包括:教授、友人及母親,然後討論自我複寫的意義。以早期散文集《流言》、英文自敘小說《易經》及中文自敘小說《小團圓》為研究文本,觀照其中差異,以德勒茲式的閱讀檢視張氏的自我複寫的三種意義。

Date of Award6 Oct 2020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Awarding Institution
  • Lingnan University
SupervisorShuk Han Mary WONG (Supervisor)

Cite this

'